因战争动乱,父母远赴台湾,儿子留守老家湖南宁乡。40年后,儿子首次在香港见到父母。几年后,亲人再次失联。一条跨越海峡的寻亲路,一等又是30年。
故乡是九旬父母心头的明月,儿子是他们梦中的思念。前不久,在热心人士帮助下,98岁的老父母和79岁的大陆长子,跨越海峡重聚。
亲情抚慰抗战老兵骨肉分离的伤痛,历史铭记着一寸山河一寸血。
1月24日晚,宁乡市花明楼镇的王桐华从台北乘坐飞机返回长沙,走出黄花机场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时隔30年,第二次见到父母,或许也是永别……”
寻亲
1月31日,宁乡市花明楼镇勒源村,寒风萧瑟,79岁的王桐华裹紧浅军绿色的棉衣,和儿子杨朝洪围坐在火炉前聊天。
王桐华身上这件外套已洗得泛白,解开扣子,毛内衬上有3处大洞,“这是30年前第一次与父母重逢时,妈妈买的,今天新闻,很暖和。”
聊及父母,老人眼中噙满泪水,“1989年,第一次见到他们,今日新闻,妈妈还是个时尚精致的小老太太。前不久再次相见,他们都老了,白发稀疏,爸爸卧病在床。我也是黄土埋半截的人了。”
“爸妈苦苦寻找我,我也渴盼他们归来。”眼前这位老人饱经沧桑的寻亲故事,都镌刻在面颊和双手深深的皱纹里。已近耄耋之年,对父母的印象,仅有两次相见。
最近一次重逢,源于一条信息。
2018年10月12日夜里,51岁的杨朝洪在勒源村的微信群里看到一则消息,大意是“台湾98岁的抗战老兵王道璜和妻子刘咏兰,病床上渴望与宁乡的儿子王桐华见上一面”。
杨朝洪非常惊讶,其养父就叫王桐华,他立即把信息转告女儿杨敏。杨敏核实后,连夜给爷爷王桐华打了电话。
“年近百岁的老父母竟还活着?”王桐华又惊又喜,也半信半疑,“和父母已30年没见,失联20多年。”
没过多久,远在台湾的宁乡同乡会总干事、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两岸召集人王清萍给王桐华打来电话,告诉他王道璜夫妻寻子属实。
那一晚,王桐华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原来,那天下午,王清萍接到一个寻亲电话,电话那端是从美国回台湾看望98岁高龄父母的王家兄妹。“父亲王道璜是一位抗战老兵,父母现在住在安养院里,苦寻大陆长子王桐华,完成生前的愿望。”
王清萍得知,王道璜老夫妇已在台湾新北市一家安养院生活8年,王道璜已无法正常表达言语,刘咏兰则患有健忘症。他们不能行走,依靠轮椅、灌流质食物维持生命。
依据王家兄妹提供的父母姓名、出生日期、地址等信息,王清萍马上联络宁乡市台办及花明楼镇的朋友,传递寻亲爱心接力棒。不到2个小时,传来佳音,花明楼镇确有其人,并获得王桐华电话号码。
王清萍拨通王桐华电话,请他找人教他使用微信,这样就能立即和父母视频通话。
第二天,王桐华来到几公里外的表弟家学着用微信。在表弟帮助下,王桐华通过微信视频,看到了病床上的父母亲,“母亲一直哭,父亲颤抖着喊出‘王桐华’三个字,就再也没说话。”
“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年迈的母子都泪流满面,那场面让人心酸与感动!”见证了视频相见的王清萍,也忍不住流下热泪。
离散
49岁以前,王桐华对父母并无太多印象。
出生于1940年的王桐华,对父母信息知之甚少,只知道父母都出生于1921年,父亲1935年当兵,去过江苏南京,1949年2月去了厦门、4月去了台湾,把他和一个妹妹留在了老家。
“父亲仅1945年回过一次老家。1948年底,母亲回宁乡,想把我们兄妹接走,奶奶不同意。在家住了10天后,母亲只身一人去找父亲。”王桐华告诉记者,“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奶奶想给家族续几根苗儿,我们因此没能伴随父母左右。”
1949年底,王桐华奶奶因病去世,兄妹俩由两个叔叔抚养长大,“1965年,妹妹因病去世。”
王桐华本以为,此生与父母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无缘再见。
1980年,一封家书几经辗转,漂洋过海抵达王桐华手上,离散的父母和儿子,重新接上了线。
信是身在台湾的王道璜写的,收件地址是“湖南省宁乡县西冲山王家湾”。这是解放前的地名,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有变,信迟迟无法送到王桐华手中。直到一个多月后,王桐华一个亲戚偶然在邮政部门看见这封信,将它取回来,送到王桐华家。
王桐华按照信中提示,给父亲香港九龙一位张姓朋友回信,由他转寄台湾给王道璜。
此后几年,信件不断穿越海峡,寄托彼此思念。1989年初,王道璜夫妻来信,让王桐华去香港张姓朋友家相见。
1989年秋,王桐华独自踏上南下深圳的火车,再转车到香港九龙。根据父亲随信寄来的名片,王桐华联系上那位张姓朋友。
住一晚后,父母结伴而来。
时隔40年后重逢,年近古稀的母亲紧紧搂住王桐华,默默垂泪。王道璜反复劝慰道:“不要哭,不要哭,能见上一面,就是最好的结果。”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