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亟待联动治理的家庭暴力
“终于解脱了!”拿到法院的离婚判决书,市民阿欢(应受访者要求,化名)深深地松了口气。
这是她的第二次离婚诉讼。此前,因缺乏丈夫施暴的有力证据,法院并未支持其离婚诉求。期间,惶恐的阿欢被丈夫反复纠缠、威胁,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保护,她曾多次向各部门求助,法院还给她发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回首维权之路,阿欢倍感艰辛。作为早批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代表,阿欢对法律在落地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深有感触。
阿欢是诸多被家暴者之一。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这些曾受家暴之苦的受访者,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唤醒更多仍在遭受家暴的人,并以此推动各部门相互协作,让法律更好地落地。
今年3月1日,中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两周年。记者调查发现,进入大众视野的家庭暴力的案件正呈逐年增多之势,新法在推动解决家暴问题的同时,也因缺乏居委会、警方、妇联、法院等部门的联动支撑,而面临执法难题。为此,广东各地正探索联动机制建设。
苏醒的被家暴者
直到现在,阿欢只要听到“吱嘎吱嘎”的声音,心头就会不由地害怕。那是丈夫用来锻炼手臂的健身器被用力弯曲时发出的声音,也是即将来临的家暴“前奏”。
两年多前,刚生下小孩,丈夫就与她吵闹不休。一天夜晚,丈夫竟将她带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拳打脚踢。
“当时害怕极了,什么都不敢说,保命要紧。”阿欢回忆说,因不堪丈夫折磨,她决意要离婚。
但法庭上,尽管阿欢有事后去医院的就诊证明,但因缺乏丈夫施暴的直接证据,且丈夫在法庭上否认双方感情破裂,考虑小孩成长等因素,法院未支持阿欢的离婚诉求。
没想到,回到家后,丈夫的谩骂、威胁更甚,甚至当着家人的面喊打喊杀。
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你可以学习法律,看如何保护自己。”朋友的一番提醒,让困顿的阿欢心生希望。她向丈夫所在的单位、妇联、居委会等部门求助,丈夫的言行才有所收敛,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夜晚,丈夫突然到其住处砸门谩骂,试图冲进房间。这一次,阿欢报了警,还用手机拍下了视频。“砸门的时候,整个房间都在颤动。”阿欢说,警察来到后,丈夫还在砸门,最后被警方带离。
事后,阿欢拿着证据向法院求助,法院发出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阿欢的丈夫殴打、威胁、恐吓阿欢及其儿子、父母等近亲属,禁止在阿欢住处和工作单位200米范围内活动。裁定有效期为6个月。
其实,反家暴法的实施,不断打破“法不入家门”的观念,不少人开始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广州市番禺区的阿云(化名)与丈夫结婚二十年来,她曾多次遭遇丈夫的家暴行为,以前每次遭遇家暴时,她都陷入“不知道找谁、挺孤单”的困境。
去年12月的一天,阿云又遭遇了家暴,这次丈夫的暴力行为更加严重。19岁的儿子网上查询发现,可以向妇联求助。阿云于是找妇联反映自己的情况,第二天,妇联安排人员协助阿云报案。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警方向阿云的丈夫发出告诫书,其丈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家暴行为终于得到遏制。
3月1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数据,两年间,广州法院共受理人身保护令案件88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52份。
而公开数据显示,从2010年启动家事审判合议庭试点工作至2016年,广州两级法院6年间共针对家暴受害人发出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才13份。
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涉家暴案件数量的增加。“反家暴法实施后,有关家暴的案子逐年增多,这并不是说家暴现象越来越多了,而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人多了。”受广州市妇联委托,优公益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创始人、首席研究员张良广曾带领团队,对广州反家庭暴力情况进行调研。在他看来,涉家暴案件的增加,其实“是大众意识的觉醒,是受害人和执法人意识的觉醒”,很多过去被掩盖的事实被揭开。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也认为,从统计数据来看,有关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每年都在增加,说明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让越来越多受害者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困惑的求助者
阿云曾多次想过求助。她告诉记者,她曾报过警,但基层派出所民警给她的回复是,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
在妇联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她们耐心地向民警反映情况,并跟办案人员解释相关法律条文,警方终于给阿云及她的两个儿子做了笔录,随后还向阿云的丈夫发出了告诫书。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