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注册制下,“壳”资源将不再稀缺】近日,科创板及其试点注册制将正式落地。本次改革决心较大,在入市规则、后续交易及管理方面创新性较高,今日新闻,顺应了国际化、市场化的改革趋势。科创板的推出速度快,改革步伐大,发行、交易、监管制度趋于完善,较好地弥补了创业板、新三板的不足,是资本市场重大改革的试验田,亦开启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的新征程。(一财)
近日,科创板及其试点注册制将正式落地。本次改革决心较大,在入市规则、后续交易及管理方面创新性较高,顺应了国际化、市场化的改革趋势。科创板的推出速度快,改革步伐大,发行、交易、监管制度趋于完善,较好地弥补了创业板、新三板的不足,是资本市场重大改革的试验田,亦开启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的新征程。
科创板开启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国际化征程
相比创业板、新三板原有的上市及管理规则,科创板有较大幅度的创新,具体体现在体现了市场化、国际化的两大思路:
第一,市场化。一方面,科创板对公司上市条件松绑,今日新闻,放松盈利要求,首次试点有一定核准的注册制,上市门槛采取5套标准,未盈利科技企业满足市值/收入等一定要求后即可上市;发行价不设限制,全面采用市场化的询价方式定价,取消23倍市盈率限制。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做到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过度干预。未来随着试点注册制的大面积推行,将更多选择权交还市场。
第二,国际化。目前科创板中交易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上市前五天不再设置涨跌限制,之后20%,上市首日即可卖空。此外,开始对标美国达斯达克,支持VIE同股不同权。A股散户投资者占比较高,科创板的设立适度匹配了50万的投资者门槛,是设立多梯队、分层式的市场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引入长线资金,改善市场生态,对接国际标准。未来应当继续加深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国际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包括稳定监管预期、降低交易费率、加大市场深度、推进衍生品市场发展等。
科创板上市条件更加合理高效
科创板推出之前,现有上市规则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最优质的一批科技企业因为暂时未达到上市盈利门槛、不愿意低估值发行和牺牲灵活的股权制度,而选择了赴美上市。
我们按照国际通用的GICS行业分类方法对A股及美股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进行了梳理,重点考察了信息技术及医疗保健两个科技含量较高行业,进行跨市场间盈利能力的对比。比较后我们发现,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后盈利能力单边下滑,严格的盈利要求并未创造价值。
从盈亏比例来看,由于严格的上市财务要求和连续三年亏损需要退市的条件限制,绝大部分的A股上市科技企业都能实现纸面上盈利。样本中586家A股科技股中,上市前三年和上市当年的科技企业没有亏损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亏损企业比例不断抬升,上市七年后,科技企业已有10%比例出现了亏损。此外,虽然初始上市时A股科技股没有亏损,但大部分上市后,净利润率便出现严重下滑,上市前三年与上市当年利润率在18%左右,从上市第一年便开始逐年下滑,上市后第三年利润率平均值便跌到6%,第5年之后开始亏损。
美股市场则与A股市市场则存在反差,一方面,中概科技股的上市公司盈亏比例在上市的后几年均是基本稳定的,基本维持在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的比例在1:1左右的态势,说明并未有A股市场上特征鲜明的——上市前全部盈利,上市后盈利企业逐年减少的现象。此外,根据统计,美股中概科技股公司的净利润率也大多呈现稳定态势,从上市前二年到上市第七年,盈利平均值基本维持在在18%到21%间波动,并未出现A股式的上市后即盈利下滑的现象。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严格的利润要求管理并不完善,部分企业或可以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粉饰盈利、虚增收入,满足上市要求,之后盈利能力每况愈下。相反,试点注册制、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宽进严出,维持良好新陈代谢、将优胜劣汰的选择权换给市场,方能有助于真正优质的科技企业脱颖而出。而这也恰恰说明设立科创板符合市场化需求,恰逢其时。
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亦势在必行
近期A股集中出现因商誉减值导致的业绩变脸,截至1月31日下午6时,101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其2018年年度业绩中预亏下限超过10亿元,远高于2017年的19家。多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仍是正数,第四季度巨亏后业绩反而转盈为亏,业绩变脸,其中不乏前期部分野蛮生长、靠并购迅速扩张、无形资产较多的小型科技公司。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