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日报
 凯邦  马树山  河北邯郸版  龚国林  腿打断  2024  法制聚焦  a href=_1__2_/a  2026
投稿中心
  • 新闻首页

  • 环球新闻

  • 关注焦点

  • 财经要闻

  • 科技时代

  • 汽车之家

  • 房产居家

  • 娱乐动态

  • 时尚潮流

  • 健康养生

  • 旅游度假

  • 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时代 > 人工智能 > 高科技增添展览感染力(文化脉动)

高科技增添展览感染力(文化脉动)

时间:2019-02-05 22:14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次

以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为代表的展览更加注重开放性、多样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科技连接艺术,需要把握其所蕴含的民族情怀与记忆,形成知识与审美的沉淀

3D(三维立体)、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随着技术的发展、探索的深入,以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为代表的展览,正在深化人们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当《清明上河图》遇上高科技

今年,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打造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目光。走进展演,观众仿佛走进了《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盛景,真人和全息投影影像技术结合的互动剧场,将音乐、表演、全息投影和剪影交织互动。“上船啦!”随着一声招呼,观众们就来到了“船上”。这是一个6D球幕影院,直径10米的高清球幕影院构成的“船体”。观众通过多轴平台的体验座椅、360°高清影片,仿佛走上汴河码头,坐上画中船只,如梦如幻、恍若隔世。《清明上河图3.0》展演遵循了“入画到出画”的过程,呈现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新形态,通过多媒体历史时空再现、增强现实互动剧场、虚拟现实影院、人文体验空间等4个展厅,串联起国宝《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历史信息,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清明上河图》,感悟中华艺术之美。

不仅是《清明上河图3.0》展演,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清初‘四王’绘画展”等数个展览,科技元素也成为展览的看点。在9月11日开幕的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展中,展出明末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作品113件(套),展览中的古画就被做成3D效果。

新技术、新方式,正在为展览带来新变革。早在几年前,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展示中心就推出了球幕影片《梦幻佛宫》,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洞窟、佛像、壁画等影像,让观众远观莫高窟全貌,近看“飞天”的每一个褶皱,仿佛进行了一场敦煌莫高窟经典洞窟漫游。

如今,越来越多的展览利用高科技,创新展陈方式,弥补观众不能到现场参观的遗憾。今年7月,“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僧侣与艺术家”在北京展出。137幅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以高清图片形式复原,这在国内是首次大规模集中呈现,同时展场内还借助VR技术让观众能体验4个洞窟。由甘肃省博物馆及敦煌研究院等7家博物馆联手,经过3年策划的“丝路敦煌 幸福生存”大展,在上海中心大厦的2000多平方米展厅内展出。3个模拟洞窟、裸眼3D的高科技体验,成为展览的看点。9月,由国家大剧院、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魏公村舞蹈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为生命而舞——首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作为集展示、参与、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多媒体沉浸式舞蹈艺术展,展览以数字科技结合舞蹈文化的创新艺术形式,打造互动的艺术空间,为观众全景式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展览更具开放性、多样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观众对着虚拟的老臣说:“我最近胖了”,老臣回答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这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中的一幕。展览运用了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观众可以走进虚拟世界中的养心殿,通过AI、VR、语音图像识别等多种先进技术,可以与朝中重臣自由对话,全方位鉴赏珍贵文物。此外,除设置了多种有趣的真人通关模式,展览更与人们手中的移动智能设备建立起关联。手机不仅仅是一台“照相机”,更可以参与到多种有趣的交互环节中,让线上与线下的联通变得妙趣横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我们希望以现代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更多年轻观众走近传统。”

技术,无疑为展览插上了翅膀。而展览的普及,也有助于技术的推广应用。《清明上河图3.0》展演以8K超高清互动技术,让故宫博物院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应用8K八联屏展示国宝信息、与观众互动的博物馆。展演应用的8K八联屏,由8块104寸8K高清屏拼接而成。8K八联屏可用于文物的鉴赏、修复、研究细节等,亦可运用于家庭高清显示,或者在教育中使用。

此外,与以往被动式参观的展览不同,高科技让展览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专家指出,互动和体验可让观众自行探寻和深挖各种元素,激发体验者的求知欲,让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新高度,也促使大量观众从偶尔观展转变为计划观展、重复观展。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之益说,将信息可视化表达,让观众和知识关联,可以让技术更好连接艺术。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好评
    (0)
    0%
    差评
    (0)
    0%
    (作者:网络整理)   /   责任编辑:采集侠
    • 上一篇:《王者荣耀》将进行小规模人脸识别技术测试
    • 下一篇:德国极地试种蔬菜获得成功
    • 收藏
    • 打印

    相关阅读

    资讯列表

    • 人工智能
    • 数码产品
    • 前沿科技
    • 手机通信
    • 科学探索

    文章排行榜

    • 1 首座大型SCO2压缩机实验平台投运
    • 2 德国极地试种蔬菜获得成功
    • 3 超薄多孔新材料轻松“捕获”二氧化碳
    • 4 《王者荣耀》将进行小规模人脸识别技术测试
    • 5 “土壤医生”破解盐渍化难题
    • 6 多温区多功能烟气高效脱硝技术解燃“煤”之急
    • 7 浙大学者变“废”为宝发霉大米变身储能材料
    • 8 迄今最快照相机每秒可拍十万亿帧
    • 9 我国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突破20%
    • 10 基于内存计算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问世

    热门标签

      2019年 2019 这个 资本 上市 高科技 上交所 出了 华夏 房产 黄金 司机 加息 油耗 餐饮 保险资金运用 睿思 高雄市 佩奇 鸡蛋 连续 只要吃得正确 增资 蜂蜜怎么吃 LV包 开始 S10E 动刀 支付市场 搜狗
    返回
    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投稿指南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5-2024 ZHONGXINGDAILY. 中兴日报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