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在哪里养老?在家养老,一定是绝大多数老人的答案。几乎没人愿意离开家、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圈。然而,意愿与现实往往无法一致。现如今,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经和西方国家非常接近,即:生育率降低,结构趋于小型化。平均每户低于3人,城市空巢独居老人占比已达50%以上。面对这样的现实,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国家提出了未来中国社会化养老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及大政方针,可以概括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用更形象的表述,就是“9073”模式:90%的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人选择社区养老;3%的人选择机构养老。这也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刚刚退休的年轻老人,多半在自己家里继续生活(60~75岁左右);超过75岁后,一部分老人出现自理困难,可通过社区提供的支持服务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从而继续在家中生活;当出现生活能力明显下降,需更多照护时,可选择进护理型养老机构。
居家养老。就是老人住在家里,由别人提供服务,与大家熟知的家政服务较相似,但又存在区别:家政主要是做饭、保洁、带小孩等基本生活服务,而居家养老服务更趋专业,如给老人洗澡,送医送药、上门巡诊、特殊营养配餐、健康定期评估、纾解情绪问题等。也就是说,很多家政干不了的专业化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攻方向和核心内容。如果家中有病后或失能失智的老人,就更需专业的照护和护理服务了。这种服务的难点在于人力成本过高,导致高价位,一般老人难以支付。目前,各地政府为鼓励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减税和补贴政策,未来趋势应该是“政府补贴+使用者付费”的双重支付模式。同时,随着服务量和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服务能通过规模化逐步降低运营成本,价格也会逐渐进入合理区间。
社区养老。主要是指老人走出家门,到所在社区的相应设施中享受服务,如吃饭、娱乐、健康管理、失能老人日间照料等。社区服务,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是一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方式。社区服务的价格,在政府提供免费场所及一些购买服务的基础上,一般也能被老人接受。
机构养老。进入养老机构的,目前多半是高龄、空巢独居的老人,平均年龄80岁以上。事实上,机构养老对老人益处很多。第一,不用自己做饭、打扫卫生,生活负担减轻很多;第二,跟同龄人在一起,形成社交群,避免居家孤独;第三,能享受专业服务资源;第四,减轻子女负担,也让子女放心。
在哪里养老,取决于年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个人喜好、子女意愿、周边服务资源等诸多因素。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及早规划晚年生活,使个人意愿与资源配置更吻合。▲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